根据年报,2021年,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4.91亿元,同比增长43.64%,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82.08亿元,同比增长127.50%,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84.86亿元,同比增长252.35%。
具体到光伏行业,其营业收入381.84亿元,同比增长69.69%,占其整体收入的60.8%;毛利率39.81%,同比增加16.62个百分点。
进一步来看,在光伏行业中,来自光伏电池组件的收入为249.35亿元,同比增长8.81%;多晶硅的收入为187.61亿元,同比增长66.69%;光伏发电收入16亿元,同比增长62.82%。
不过,上述数据是未扣除内部产品自产自用部分前的收入,由于该公司的光伏各产业链之间存在着内部产品自产自用的问题,因此,内部抵消交易金额高达71亿元。在未抵扣前,其总的营业收入为450亿元,而抵消后则为381亿元。
数据还显示,尽管通威股份来自光伏电池的收入早已经超过多晶硅,但该部分的毛利率只有8.81%,同比减少5.73个百分点。
与光伏电池相比,多晶硅以及光伏发电才是其最赚钱的业务。其中,多晶硅的毛利率高达66.69%,同比增加31.99个百分点。而光伏发电的毛利率也达到了62.82%,同比增加3.18个百分点。
通威股份表示,2021年,受产业链供需错配影响,高纯晶硅产品供不应求,市场价格同比上涨,公司高纯晶硅业务盈利能力大幅提升。报告期内,公司各生产基地均满负荷运行,继续保持满产满销,全年实现销量10.77万吨,较上年增长24.30%。基于前期产能建设时机的正确把握及公司的高效经营,截止报告期末,公司已陆续收回永祥多晶硅(老产能)、乐山一期、包头一期项目合计8万吨产能的投资成本。
而在新项目建设方面,报告期内,乐山二期5万吨、保山一期5万吨项目已相继投产,首批出炉产品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太阳能特级品标准,一次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。根据投资建设安排,公司目前在建项目产能合计17万吨,其中包头二期5万吨项目预计2022年投产,乐山三期12万吨项目预计2023年投产,届时公司产能规模将达到35万吨。乐山三期项目是公司首个单体年产规模突破10万吨的项目,单位投资成本更低,工艺设计更优,智能化水平更高,将进一步夯实公司质量和成本优势。
与此同时,在产品种类上,报告期内,公司高纯晶硅产品单晶率超过99%,并已实现N型料的批量供货,N型料客户覆盖下游主流硅片厂商,公司产品单位平均综合电耗同比去年下降12%,蒸汽消耗同比下降55%,其他多项核心指标也实现不同程度优化,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。
至于光伏电池上,通威股份则表示,报告期内,在行业大幅下调开工率的情况下产能利用率仍然达到了99.47%,销量继续实现高速增长,同时全年保持盈利,2021年公司电池及组件销量达到34.93GW,同比增长57.61%,单晶电池毛利率8.28%,较同期有所下降。
而在新产品的研发上,该公司则披露,继在2019年投建400MWhjt试验线的基础上,于2021年新增投产1GWHJT中试线,目前HJT研发和量产效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,主要的辅材、耗材用量指标进一步下降,银浆替代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;另一方面,公司同步进行TOPCon技术的量产研发攻关,率先开启了基于210尺寸的TOPCon量产中试,目前1GWTOPCon项目已顺利投产,产品量产转换效率行业领先。
光伏发电上,截至报告期末,该公司已建成以“渔光一体”为主的光伏电站48座,累计装机并网规模达到2.7GW,全年结算电量30.90亿度。
其他财务指标上,2021年,通威股份的研发费用达到了20.36亿元,同比大96.64%。
对此,通威股份表示,主要系公司为新项目提前储备,加大对硅料、电池片等的研发投入所致。